本网讯 4月29日,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出席活动并致辞,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馆长高政出席。
我校稀土学院的《荧光硒望——新一代智惠型富硒植物生长补光灯领航者》项目成功入选本次成果展,成为江西省仅有的两项入选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潘锡翔博士和指导教师刘松彬副教授作为活动嘉宾受邀赴京参加开幕式活动。这是继潘锡翔博士作为全国25名参赛学生代表之一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之后的又一重要荣誉,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学校在稀土材料与现代农业交叉领域的创新实力,更展现了江西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的创新活力。

创新突破:稀土技术点亮富硒农业未来
在全球农业向绿色化、功能化转型的背景下,如何高效提升农作物硒含量,同时降低传统补光能耗,成为行业痛点。潘锡翔团队立足国家“乡村振兴”和“双碳”战略,从“实验室”到“田间”,创新性地将稀土发光材料的独特光学特性与植物生长光谱需求相结合,研发出智能可控的富硒植物补光系统。
该技术通过精准调控照明光配比,激活作物对硒元素的吸收转化能力,使叶类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硒含量大幅提升,且全程无需化学添加剂。相较于传统钠灯补光设备,其能耗降低,寿命延长倍增,配合智能传感系统可实现光照强度、时长自动化调节,真正实现“节能增效”双目标。该团队扎根赣南苏区,帮扶农户培育高品质富硒果蔬,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角逐:江西省唯二入选的“硬核”成果
“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此次展览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展览”2025年度首个展览,聚焦国家战略与青年成长,通过“科技新星”“青春奉献”“家国情怀”三大篇章共118个创新项目,构建起一场跨越学科、融合实践、传递梦想的对话,全面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优秀创新实践成果,生动展现大学生以智慧为笔、以责任为墨,在强国之路上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乐章。本届展览共收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00余所高校的2300余项申报,最终仅100余项成果入围,《荧光硒望》是江西省仅有的两项入选项目之一。
评审专家指出,该项目“以稀土这一战略资源为切入点,破解了功能农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兼具科学价值与产业潜力”。指导老师刘松彬表示:“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跨越,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此次入选是对稀土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肯定。”


展望未来:从国家博物馆走向更广阔天地
展览已于4月2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对外开放展览时长约2个月,《荧光硒望》项目将通过实物模型、交互视频等形式向公众展示。潘锡翔表示,“希望我们的‘光’不仅能照亮作物,更能照亮乡村振兴的道路。”
近年来,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深化“赛创融合”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助力培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未来,我校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继续秉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全链条”,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创新人才。
(文/林春燕、周彬馨 图/刘松彬)